重慶潼南區太和鎮2200畝水果蔬菜基地梯台旱地宜機化改造成果。資料圖
盡管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仍然相對較低,大部分作物機械化生產還處於技術改進熟化或示範推廣階段。南方丘陵山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油料、蔗糖、煙葉、蔬菜瓜果、麻類作物等生產基地,在湖南、浙江、雲南等11個南方省份中,丘陵山區占耕地比例在60%以上。在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方丘陵地區目前已經成了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窪地”,這是一道必須盡快解開的難題。
近日,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等主辦的丘陵山區機械化與宜機化改造研討會在山東青島召開。會上,來自重慶、廣東兩地的兩種探索模式——一種是實行土地宜機化改造,一種是研發針對性農機,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關注。
重慶土地宜機化改造發揮好市場的力量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於一體。全市3000多萬畝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高達98%,其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47.1%,單塊耕地麵積在1畝以下的占80%以上,人均耕地麵積僅1.12畝,每個農戶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的占60%,戶均耕地規模不足5畝。“巴掌田、雞窩地”是農業自然條件最真實的寫照,真是“螺螄殼裏做道場——鋪排不開”。
重慶市農委副主任秦大春告訴記者:“想要突破自然環境的限製,進一步推進農機化進程,需要進行土地宜機化改造,改變地貌,讓土地適應更先進、效率更高的大型農機。從2015年以來,我市以土地宜機化改造為抓手,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市共整治土地5萬多畝,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路徑。”
2014年,市農科院農機所率先成功試驗地塊宜機化整理。試驗成功後,2015年市農委又在忠縣、永川區和巴南區進行擴樣試驗。“通過試驗示範,最後提煉出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的4種技術模式,並出台了地方標準《重慶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範》。”重慶市農機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敖方源說。
在具體整治措施上,主要通過消坎、填溝、搭接等方式,完善田間耕作道,連通地塊,實現地塊與耕作道、耕作道與外部路網互聯互通,以滿足農業機械作業和進出通行需要。同時消除耕作死角,對半島、彎月形、交錯等影響農業機械作業的異形地塊,采用截彎取直和上下左右歸並方式整治,實現地塊順直。還要並小為大、優化布局、貫通溝渠。土地整治成形後,通過深鬆、旋耕等農業機械化措施,均勻攪拌生熟土,並配套機械化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糞肥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同時堅持植被全覆蓋,對改造後的邊坡、田埂、耕作通道等非耕作空間種植多年生草本或木本飼(肥)料植物,對大於25度的陡坡地保留現有喬灌木。
經過2016、2017年兩年的推廣試點,市農委先後在潼南、榮昌、豐都等24個區縣實施了宜機化整理整治項目120餘個,涉及8萬餘畝土地。由於田埂、廂溝的消除,全市農戶耕地麵積普遍增加了3%至5%,每畝土地的產量及收益平均提升了10%左右。不僅如此,地塊宜機化整理整治可使水田每畝節約成本150元至300元,旱地更是達到400元以上。加上耕作效率增加,人工成本隨之降低,機械磨損也得到減緩。
“開展宜機化整治,丝瓜视频黄色一開始就實行政府引導、業主主導、財政獎補的原則,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和導向性,又發揮好市場的力量,做到當期可承受,長期可持續。”重慶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生產技術科科長李尚說。據悉,2019年市政府投入財政資金2000萬元,帶動業主投入資金9500萬元,實施項目150多個,完成改造15萬餘畝。除了資金補助外,市農委還牽頭進行人才培訓,以培訓班、現場會、實地指導等形式推廣地塊宜機化整理整治。
“未來我市計劃用20至30年時間,分近、中、遠期建設500萬畝、1000萬畝、1500萬畝高標準宜機化耕地。”秦大春說。